11月1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正式起航,踏上為期5個多月的科考征程。本次南極考察將重點圍繞建設新科考站、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開展調查、積極開展國際合作3項工作展開科考。本次南極考察隊由國內80余家單位的460多人組成,這其中,也有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建設工程師們的身影。
由航天建設所屬航天設計選派的兩名專業工程師劉若霆和鞠克錚組成項目團隊,跟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出發,承擔南極項目的現場踏勘工作。這也是航天設計南極項目團隊的第2次南極之行。
航天設計南極項目團隊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認識南極、保護南極、利用南極”的指示要求,不負期望和重托,充分發揚航天精神,攻堅克難,圓滿完成本次現場踏勘工作,完成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
據了解,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于11月1日從國內出發,2024年4月返回,歷時5個多月。本次考察最突出的亮點是建設羅斯海新站,新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第3個常年考察站,是我國在南極的第5個考察站,也是首個面向太平洋扇區的考察站。
考察任務首次由3船保障,“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從上海出發,主要執行科學考察、人員運送和后勤補給任務;“天惠”輪貨船從江蘇張家港出發,主要承擔新科考站建設物資運送任務。
而航天設計南極項目團隊所在的“雪龍”號是我國專門從事南北極科學考察的破冰船,擔負著運送我國南北極考察隊員和考察站補給物資的任務,同時又為南北極大洋調查提供科考平臺。作為極地考察船中的“老大哥”,“雪龍”號已經完成了28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任務足跡遍布五大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上的多項新紀錄。
延伸閱讀
科考為何如此青睞南極?
無論是從極地景色還是自然科考來看,南極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恫┪铩冯s志編輯部內容總監劉瑩表示,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南極地理位置特殊。南極處于地球極點,這意味著接收太陽的能量最少;二是南極海陸格局特殊。與北極被陸地包圍不同,南極是一個被海洋環抱的大陸,這一圈圍繞著南極島的海洋就像圍巾一樣,隔絕了南極的空氣,極地地面的氣流難以出去,外面的暖氣流也無法進來,加劇了南極的寒冷。
正是地理因素上的特殊,一些全球性的研究才一定要到南極來,比如氣候變化等研究熱點。要研究地球溫度變化有多大,南極作為最冷的地方,這里的研究結果就變得非常重要。此外,地球的磁極也在南極大陸上,有關地球磁場的研究也必須要到南極來。
在南極如何分清東南西北?
“站在南極點,所有的方向都是北?!痹谀蠘O到底該如何辨認方向?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教授周春霞介紹,早期科考隊員在南極開展測繪工作主要使用陀螺儀和經緯儀。GPS出現后,科考隊員進內陸及在站區附近野外采樣都會配備手持導航儀,科考隊也會開展相關集訓,要求根據導航儀找到相應的目的地。
盡管導航儀能夠以可視化的方式提供方位信息,但由于內陸冰蓋存在冰裂隙,為保證安全,最好按照有歷史參考坐標點的路線行進。目前我國有兩條重要的科學考察路線分別是從中山站到DomeA、從中山站到格羅夫山。
南極生活條件有多惡劣?
周春霞介紹,在南極開展度夏工作相對容易,比如長城站氣溫通常在0℃以上,中山站接近于0℃,并且這兩站都有極晝現象,白天工作時間長。但有些全年的科考任務也需要越冬進行,冬季的環境就更為惡劣。比如,中山站從2月底開始頻繁降雪,有時雪堆積得比人還高,在極夜時又見不到太陽,執行科研觀測任務時,需要結伴摸索著才能從生活棟去到觀測棟。
我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員王培博士介紹,南極的夏天冰雪融化,地面比較泥濘,需要有一雙好的膠鞋。衣物要便于清潔且防水,并且穿衣也要有所講究。一方面有時氣溫在0℃左右,看上去不低,但南極風大且頻繁,體感溫度非常低;另一方面大量的徒步和爬山會產生很多熱量,因此穿衣既要保暖也要能夠排汗。周春霞補充道,南極白茫茫一片,還需要佩戴防輻射的墨鏡和面罩,以免皮膚曬黑脫皮。在飲食上,雪龍號每年會提供補給,肉類食品能夠得到保障,但新鮮蔬菜較為稀缺,主要以土豆、蘿卜和大白菜為主。
延伸閱讀參考文章
2023年11月4日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中國第40次南極科考隊出征!去南極考察是種什么樣的體驗?》